产自雪域高原的珍稀中药材冬虫夏草(简称虫草),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使用历史。由于其具有的良好疗效,一直被中医界所推崇。
    冬虫夏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滋补肺肾,对肺癌、肝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对肺虚久咳,气喘,咯血,盗汗,肾虚腰膝酸痛,阳痿遗精,神经衰弱及肿瘤患者化疗、放疗后的红细胞下降都有疗效。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近些年来,虫草资源的稀缺使得其价格一路飞涨,每克的平均价已达黄金的2倍以上!同时,高昂的价格也引来了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之徒,利用各种手段掺杂使假,增加其重量,以谋取不义之财。由于媒体的不断炒作,使得虫草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2016年2月4日,某网站上发布的一则公告称:“监测检验的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产品中,砷含量为4.4~9.9mg/kg。
    冬虫夏草属中药材,不属于药食两用物质。有关专家分析研判,保健食品国家安全标准中砷限量值为1.0mg/kg,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砷过量摄入,并可能在人体内蓄积,存在较高风险。”
    “一石激起千层浪”,“公告”一出,便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支持者与反对者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由于时值羊年腊月廿六,“公告”也给准备喜迎猴年新春的正在或准备服用虫草的人们的心头,带来了一丝阴影。
    对于这个欠严谨的“公告”,笔者阅后却不敢苟同。
    首先,此则“公告”语焉不详,没有指明被检验的虫草的产地,更没有告诉消费者虫草粉及纯粉片的生产厂家,而是笼统地说“存在较高风险”。难道所有的虫草都是如此吗?这正是应验了一句俗话“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此后几个月的事实证明,这次“事件”的结果是,中国的虫草产业因此而受到了一定的打压!有报道称,甚至影响了虫草产地藏族群众的经济收入。
    一、砷从何处来
    砷是地球上常见的化学元素之一,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土壤、水、空气、矿物、植物、正常人体组织中都含有微量的砷。通常情况下,土壤中含砷(即自然本底)5~10mg/kg,出产冬虫夏草的青藏高原亦不能例外。所以,冬虫夏草中出现少量的砷,无需大惊小怪!
    砷在自然界分为有机砷和无机砷两类,砷的毒性与它的溶解度和化合价有关,溶解度高的无机砷,尤其是三价砷(如As2O3,即砒霜)有剧毒,而有机砷溶解度很低,进入体内不被吸收或吸收很少,故而对人体基本没有毒性。
    上述“公告”中所提到的“砷”,并未明确究竟是“总砷”(无机砷和有机砷的总和),还是其中有毒的无机砷。
    2015年,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对冬虫夏草所含的砷进行了专项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冬虫夏草的“总砷”含量较高,但无机砷含量极低,仅在0.011~0.079mg/kg,平均占总砷的0.485%,由此说明,冬虫夏草中的砷主要以无毒的有机砷形式存在。
    在人类经常食用的食品中,一些海产品如海带、紫菜、鱼类、扇贝、虾蟹等,其中含有非常高浓度的砷(总砷),是因为海洋生物对砷有强富集能力。可是,人类食用这些海产品已有数千年,并未发现对身体健康有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海产品尽管含砷量高,但所含的大都是毒性较小的有机砷化合物。
    二、标准是否适用
    众所周知,冬虫夏草是一味传统中药,“公告”中承认它“不属于药食两用物质”。一个月后,相关部门又发布“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冬虫夏草不是保健食品。用“保健食品国家安全标准中砷的限量值”来判定不属于保健食品的冬虫夏草砷含量“超标”,这就好比一个女人去医院作化验,却参照男人的正常值标准,说她的化验结果不正常!
    笔者为此专门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在“冬虫夏草”的条目中,并未规定砷的限量值。继而又检索了整部《药典》(一部),在其收录的2000余种中药材中,只有约20种(还不到1%)规定了砷的限量:其中大部分为不得过2mg/kg,≤3mg/kg和≤5mg/kg的各1种,2种为≤10mg/kg,最高的1种(玄明粉)为≤20mg/kg。
对于人们日常食用的粮食、各种食品,以及饮用水,国家均规定了砷的最高允许含量,如生活饮用水为不超过0.04mg/kg,粮食为不超过0.7mg/kg,绝大多数食品为不超过0.5mg/kg。
    为什么同样是砷的限量值,在食品、水与各种中药材中有如此大的差别?笔者认为:这关键在于一个人每天的摄入量和服用频次。作为食品和饮水,一个成年人一天的摄入量可达数百至上千克;而吃中药,每天通常只有几克至十几克,如冬虫夏草,《药典》规定的用量是每天3~9g。这点重量的中药,即使含有“超标”的砷,其量也是微乎其微的,毕竟不会有人拿中药(包括冬虫夏草)当饭吃,每天吃上几百克!
    三、砷在体内的蓄积
    上述“公告”认为,长期食用砷含量为4.4~9.9mg/kg的冬虫夏草,“会造成砷过量摄入,并可能在人体内蓄积,存在较高风险。”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食品安全方面,砷元素被认为是一种有毒有害元素。不可否认,如果砷的摄入量超过了机体每天能够代谢与排出的量,则可能会造成蓄积。
    控制摄入是关键,为此,世界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砷的每人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05mg/kg体重,按成人体重60kg折算,为3mg/日。
    如果按最高的规定用量,每天服用9g上述含砷量最高(9.9mg/kg)的冬虫夏草,那么,每天的砷摄入量为0.089mg,仅为允许摄入量的不足3%。如果不是生活在饮用水及粮食、食品中砷含量严重超标的地区,区区3%的摄入量,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关于冬虫夏草的研究工作中,尚未见到因服用冬虫夏草造成砷过量摄入、在人体内蓄积的报道。
    上面提到一些海产品中含有高浓度的总砷,但至今并无因进食过量海产品而引起砷中毒的报告。沿海渔民在捕鱼季节,每人每天食鱼量高达0.5~1.0kg,鱼虾、贝类的含砷量高达15~100mg/kg;而日本北海道的渔民长年以海带(含砷量18.8~47.2mg/kg)做菜吃。渔民们体内蓄积的碘和砷不可谓不多,但是只引起了高碘甲状腺肿,也未见有砷中毒的发生。
    至于砷引起的蓄积中毒,通常见于饮用水含砷量较高、且长期饮用,就会引起地方性慢性砷中毒。如台湾岛西南沿海地区居民中发生的“黑脚病”。
    四、砷的生理与医药作用
    砷在历史上曾长期用作兴奋剂和强壮剂,极少量的砷有助于造血和加速组织细胞的生长。20世纪70年代,有研究者发现,实验动物缺砷时会出现异常,当摄入砷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时,这些异常症状就会消失。
    有毒的无机砷对于人类也并非“一无是处”。祖国医学使用砒霜治疗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亦有悠久的历史,其功效用法在编撰于北宋初年的《开宝本草》《太平圣惠方》和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中医使用砒霜以外用为主,具有去腐蚀疮、拔毒枯痔的功效;少量内服则有祛痰平喘、截疟、止痢的作用。
    我国的科学家受到传统中医药的启发,利用砒霜治疗髓系白血病,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已为全球广泛应用。其贡献不亚于青蒿素用于疟疾的治疗。该成果曾入选教育部组织的“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5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特等奖。

参考文献
[1] 徐建华.如何认识“砷”——专家谈“砷”元素及其毒性.中国质量报,2009-12-7(1).
[2] 李慧,张立实.砷的毒性与生物学功能.现代预防医学, 2000, 27(1): 39-40.
[3] 杨惠芬,梁春穗,董仕林,等.食品中无机砷限量卫生标准的研究.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3, 15(1): 27-31.
[3]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上册)606-609.
[4] 张立峰.以毒攻癌话砒霜.知识就是力量, 2009, (12): 14-15.
[5] 张立峰.既致癌又治癌的砒霜.抗癌之窗, 2011, (5): 47-49.


作者简介
  张立峰,男,1952年10月出生。资深医学编辑、科普作家。1982年12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77级)。现任《中国肿瘤临床年鉴》执行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责任编审、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编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编辑;兼任中国癌症基金会鲜药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北京抗癌乐园科普顾问等。曾任《抗癌之窗》杂志编审,亦曾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及《知识就是力量》《中医杂志》《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数家杂志审稿。截至2019年底,经本人编辑、审稿出版的书籍、杂志累计已达286本,1亿零416万字(其中英文译著23本,1573.0万字)。撰写出版医学专著1部,参加编写书籍5本,发表学术论文12篇;在30多家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138篇,内容涉及医学、药学、中医药、养生保健、历史、考古、天文、地理、环境保护、教育诸学科,以及人物传记、新闻报道等。